本專集輯錄了此計劃前置及後置戲劇工作坊的教案資料及戲劇教學方法,全方位剖析教育劇場不一樣的教學方法。此外,更收集了參與計劃的教師及學生在計劃開展後的回應,不少學生和教師都表示計劃令他們在學習和教學上都產生了很大的轉變,教師和學生都在這計劃中教學相長,大有裨益。專集另收錄了多位專家及演教員的文章,從理論、專業以至實踐的角度分析教育劇場的果效。各方面的意見都印證教育劇場的正面影響,還有未來發展的潛力。
教育劇場年報 2017-18 將 2017-18 年度在小學及中學的經驗和體會結集成年報,內容包括計劃簡介、專家文章、參與教師文章及參與學校/教師/學生回應等。
教育劇場年報 2016-17 將2016-17年度的經驗及體會結集成年報,內容包括計劃簡介、專家文章、參與教師文章及參與學校/教師/學生回應摘錄等。
配合《香港三姊妹》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由導演及演員一起編寫,透過文字與讀者分享極簡主義、劇作家契訶夫、極簡音樂及極簡建築,還有創作團隊的創作歷程。
配合《哈姆萊特機器》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由導演及演員一起編寫,透過文字與讀者分享演員創作的歷程,以及對劇作的分析。
2015-2016年度,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從文學作品出發,以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作為藍本,策劃及製作「戲說《西遊記》:透過劇場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及學生創意」,創造教與學的無限可能!手冊內容包括本計劃目標、前置及後置戲劇工作坊教學資料、戲劇教學方法、參與教師文章及參與教師戲劇教案範例等。
於2015-2016年度,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再次進入中學,以中國現代文學作家之魯迅及張愛玲的創作生涯和事跡為創作藍本,策劃及製作「中國現代文學作家之魯迅與張愛玲戲劇教學計劃」。教材套內容包括計劃/戲劇教學的理念、魯迅及張愛玲教育戲劇教案、戲劇教學方法及延伸閱讀文案資料/活動建議等。
配合《終局》(重演) 而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由導演及演員一起編寫,透過文字與讀者分享貝克特的生平、劇本的創作意念及四個短篇小說的分析,還有演員演出的創造歷程。
記錄「總體劇場實驗計劃」的核心項目《十方一念》的創作過程,包括團隊從資料搜集到形體、文本創作,再透過文字及圖畫,整合了張愛玲、達利、華格納及亞陶的生平及作品而創作的〈八位演員送給張愛玲的新詩〉、〈八位演員送給達利的畫作〉及導賞文章,亦收錄了劇本節選〈不存在的詠歎調〉、舞台及服裝設計藍圖、報導、藝評及觀眾評語。同時收錄了〈撒下反叛的種子〉及〈總體藝術文化研究班學員文章〉,為整個計劃的重要推廣紀錄。
光碟內容包括種子青年藝術家工作坊及演出排練的片段,兩次實驗展演及總體藝術文化研究班的情況,還有演員、設計師及導演訪問等等。
配合《十方一念》演出而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由導演、演員及製作團隊一起編寫,透過文字及圖像與讀者分享本劇創作意念及過程,以及演員對四位藝術家的分析,包括張愛玲、達利、華格納和亞陶,也記錄了兩次實驗展演及交流對話的觀眾回應。
配合《伽利略傳》演出而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由導演、演員及設計師等一起編寫,透過文字與讀者分享布萊希特的劇場美學、伽利略的生平事跡,乃至馮祿德先生累積三十三年人生經歷後再演伽利略的心路歷程。
配合《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個夜晚》(重演)而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由導演、演員及設計師一起編寫,透過文字介紹巴索里尼的生平及其電影作品,還有排練演出的歷程等等。此外,亦刊載了張歷君教授及鄭政恆先生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勾畫出這位大師的身影。
配合《觸怒觀眾》演出而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由導演及演員一起編寫,透過文字介紹彼得.漢德克的生平、藝術取向及作品風格,還有淺談「後現代主義」的理念和分享演員的演出心得。
配合《終局》演出而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由導演及演員一起編寫,透過文字與讀者分享貝克特的生平、劇本的創作意念及四個短篇小說的分析,還有演員演出的創
重新修訂首演及重演的導賞手冊內容,為第八屆華文戲劇節(澳門.2011)觀眾重現的復刻版。
《百年孤寂》靈感來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賈西亞.馬奎斯的魔幻現實小說。這份號外是配合是次演出而編印的導賞手冊,在演出時免費派發。導演及演員透過文字與讀者分享這個以編作劇場形式排練的作品的創造歷程。
這份號外由本團出版,是配合重演《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而編印的「補充資料」。內容包括布萊希特的劇場美學介紹、演員排練心得及與本劇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
配合《巴索里尼的一千零一個夜晚》演出而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邀請張歷君先生及鄭政恆先生撰稿,聯合導演及演員一起編寫,透過文字與讀者分享巴索里尼的生平及其電影作品分析,還有演出的編作歷程等等。
配合《貝克特的迴光與足跡》演出而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由導演及演員一起編寫,透過文字與讀者分享貝克特的生平及其不平凡的創作意念,還有是演員演出的創造歷程。
學習歷史是否會令學生感到沉悶?
我們認為學習歷史可以比起看電視及打遊戲機更有趣味,只要施教者能夠懂得如何利用戲劇化的敘述手法開展故事,運用適當的戲劇教學策略建構課堂,為學生建立一個歷史情境。本書是本團2007至2008年度「教育劇場版《走向共和》—運用劇場實踐跨科學習並從中建立自省自強之救國心」這個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內容包括有前置和後置教材的內容、戲劇教學策略使用指南及師生的學習評估分析等等。我們希望透過出版這部文獻,能夠幫助有心推動國情教育的有關人士。
隨《走向共和—國情戲劇教育教案集》一書附送的戲劇教學紀錄片光碟。我們將學生在前置和後置戲劇活動的學習過程及教師的施教過程,以錄像寄存下來,讓更多有關人士能夠更透徹理解戲劇教學的過程與特色。
這份號外由本團出版,是配合「布萊希特戲劇節」的演出《第三帝國的恐懼和苦難》而編印的「補充資料」。內容包括布萊希特的劇場美學介紹及與本劇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
配合《卡夫卡的七個箱子》演出而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由演出班底加上演前座談會嘉賓張歷君先生及鄭政恆先生編撰,透過文字與讀者一起分享有關這位前衛作家的生命點滴。內容包括演出的創作意念、卡夫卡與猶太德語文學的關係、卡夫卡的愛情故事、演員演出卡夫卡作品的經驗分享等等。
配合《課堂驚魂》及《山嶽語言》演出而出版的書籍,在演出時免費派發。由演出班底全力編寫,演員將搜集得來的資料,加上自身的反思,既呈現在舞台演出之中,又化成為文字,編印在這本《導賞手冊》內。內容包括兩位劇作者的生平介紹、作品賞析及演出心得等。讓觀眾在觀賞演出後對「荒誕派劇場」這一劇種有基本的認識,並且從中反思現今世界人類所遇上的困境。
配合演出而出版的書籍,內容有〈貝克特生平簡介〉、〈貝克特軼事〉、〈演員論貝克特〉、〈西方名家論貝克特〉及七個貝克特短劇的解說等等。隨書亦附送一張紀錄片光碟,錄像導演 Reeve Tang 追蹤了整個製作過程,從排練至演出,貝克特如何對每個演員的影響,同時亦探討了在香港從事舞台表演的演員的生活及心態。
本書是本團把2006至2007年度的「教育劇場之鴉片戰爭 — 透過劇場認識祖國並建立愛國心」整個計劃的經驗整合,內容包括有戲劇教學法的介紹、「前置」和「後置」教材的內容,還有戲劇教學策略的使用指南等等。
本書是本團把2005至2006年度的「德育劇場—個人成長戲劇及劇場教育」整個計劃的經驗整合,內容包括有戲劇教學法的介紹、「前置」和「後置」教材的內容、戲劇教學策略的使用指南等等,透過這本專書,除了希望幫助日後繼續發展德育及個人成長戲劇教育及師資培訓外,亦為戲劇教育中的「戲劇教學法」及「劇場教育」多添一本實用而有價值的專門用書。
本團聯合保良局幼兒服務部策劃及推行「幼兒戲劇教學體系發展計劃」,編寫和出版這本文獻是計劃中的最後一項工作,亦是集本計劃之大成,因為這部幼兒戲劇教學的專書是把整個計劃的經驗整合,內容包括幼兒戲劇教學體系的分析、幼兒戲劇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及教案示例等。
教育劇場「以眼還眼?」計劃於2004年10月展開,至2005年5月結束,邀請了10間小學參與,為高小學生舉行50場「教育劇場」的演出。以一個史詩式的警世寓言故事作為文本,帶領學生置身戲劇的情境當中,扮演戲中的角色人物,面對衝突和危機,從逆境中尋找求存及改變的方法。
在2003至2004年度,本團與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合作推行「高小戲劇教育課程先導計劃」,嘗試把戲劇納入正規課程。這本文獻是計劃的一部份,把全年的資料整理和結合,目的是推廣戲劇藝術的教育。
本書是小學戲劇課程研討會的會議手冊,內容包括推行戲劇科的重要性及所遇到的障礙、教師工作坊問卷報告、學生問卷報告及學生作品集之戲劇週記簿等等。
集五年戲劇教育工作實踐之大成,為需要向學生進行戲劇教育的校長、老師和戲劇教育工作者而編寫。此外,社工和家長等關注兒童、子女身心發展的人士,亦可參照本書的教案,根據不同活動的主題和愛思考的需要,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戲劇活動。本書的內容除了二十多個實戰過的教案之外,亦有解答戲劇課中學生經常提出的問題,提供教學策略及以劇本形式討論有關本地戲劇教育的事
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本團參與了香港藝術發展局委約的「初中戲劇教育試教課程」計劃,協助香港教育統籌局提供中一年級戲劇科的課程架構及戲劇課堂內容的資源。內容包括初中戲劇教育課程的理念、架構、實施要點及評估方案,還有四個單元(二十五個雙教節)戲劇課堂內容及工作紙等等。
本書是本團為「小學四年級教育戲劇實驗計劃」所製作的教材套內的其中一部文獻。包括二十五個戲劇教案、工作紙及教具設計樣本等等。為本團的高小戲劇教育發展奠下了基礎,亦為未來高小戲劇課程開闢新的路向。
本小冊子是「小學四年級教育戲劇實驗計劃」教材套內的另一部文獻,是為戲劇導師而寫,內容有最基本的戲劇?劇場知識,講述戲劇的功能和戲劇課堂常用的教學策略等等。
本團為「小學四年級教育戲劇實驗計劃」所拍攝下來的教學軟件,內容有戲劇教學策略的示範,學生上戲劇課的情況及與學生的真情對話。
「小學戲劇課程研討會」是「小學四年級教育戲劇實驗計劃」的第四個階段,亦即整個計劃的最後一個總結項目。本文獻是在研討會當天派發給出席人士的會議手冊,刊載了五間參與學校的校長與教師們對是次計劃和戲劇教育的看法,同時亦輯錄了參與研討會的講者們的戲劇教
本團正、副主席陳恆輝和陳瑞如的第一部著作,是他們在第一年從英國留學回港後所編寫的書籍。內容主要圍繞教育戲劇 (Drama in Education) 的理論、概述、介紹著名的戲劇教學家、教案及對未來教育戲劇在香港的展望。